精囊炎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高亦吾多次帮周恩来,离世前叮嘱儿子去找恩 [复制链接]

1#

周恩来

前言

年,西安事变发生后,周恩来前去与张学良会面。期间,他见到了自己的同学陆广勋,随之想到了自己的恩师高亦吾,便向其询问老师的情况,随后发出感叹:

“读书期间,我对高老师的印象最深刻,受他的影响也最大。如果没有高老师对我的栽培,就没有我的今天!”

可见,周恩来对高亦吾的感情之深,以及高亦吾对周恩来的影响之大。

忘年之交,三次挺身相助

众所周知,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这句振奋无数人的爱国名言,出自年仅12岁的周恩来。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句话的具体出处,这句话,是周恩来在恩师高亦吾的深刻影响下说出的。

年,12岁的周恩来,跟随三伯父来到东北的铁岭银冈书院就读。几个月后,又转入刚刚成立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。

在这里,他遇上了一位讲课总是慷慨激昂,引经据典,常常把学生讲哭的怪老师——高亦吾。

高亦吾

起初,他只是觉得这位老师没有辫子,在人群里显得有些怪异。后来他才知道,这位老师有着传奇的经历。

高亦吾自小聪慧,16岁就自设私塾,教育蒙童,惠及邻里。后来,孙中山先生领导创立同盟会后,他被孙中山的先进思想深深吸引,随后加入同盟会。由一名热血爱国的进步青年,变为一名积极反清反帝的英勇斗士。

期间,他带领学生进行反清反帝斗争。他们脱下长袍、剪掉长辫,上街游行示威、集会演讲,带头组织了声势浩大、轰动全城的罢课学潮。

同时,他还用自己出众的文采、提笔成书的技能,写出了很多关乎“中国存亡”“中国命运”的文章。

他所写的战斗檄文《伊奴出关》,因为笔触极为犀利,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。周玉山立即签署通缉令,扬言誓要严惩“肇事者”。

最终,高亦吾在朋友的帮助下,连夜逃出济南城,来到山东。在这里,29岁的他,遇上了自认为所教过的最好的学生——12岁的周恩来。相差17岁的两个人,意外成为忘年交。

少年周恩来

此时的高亦吾虽然成天与十来岁的孩子们打交道,但他的爱国斗争热情没有减少半分。

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之情,他常常在课堂上,穿插讲解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爱国名人。有抗金名将岳飞、有坚贞不屈的文天祥,还有抗倭名将戚继光,以及自己所崇拜的孙中山先生。

他慷慨激昂,壮怀激烈的向学生们讲述,这些英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惧挫折的精神。台下的学生全部被他的情绪所感染、所带入,个个听得热泪盈眶、心潮澎湃。

年少的周恩来也因此更加敬佩百折不挠的革命党人。同时,他也更加倾慕这个怪老师。而高亦吾在接触中,也越发喜欢这个器宇轩昂、心怀大志的孩子。

一次,高亦吾在向学生们讲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事迹后,台下的周恩来忧愤难抑,泪流满面。

回家后高亦吾对族兄说:

“这个孩子不一般,真乃孺子可教也,我一定要好好培养他……”

孙中山

由此可见,高亦吾不仅将周恩来视为知己,更是将他视为民族的希望、国家的未来。所以,高亦吾不但向周恩来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,还向他灌输马克思、孙中山等人的进步思想。

自此以后,两人的交往越发密切,高亦吾俨然将周恩来当成了自己的知己。每到假日,他们经常都会相约出去散步。在街上,高亦吾指着外国领事馆愤怒地说道:

“这些外国列强同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,将我们的大好山河瓜分,让人难以容忍!”

另外,高亦吾还经常邀请周恩来去他家里畅聊,并向周恩来推荐进步书籍。在他的影响下,周恩来的课余时间,被《民报》、《警示报》等进步刊物填满。

同时,周恩来还积极走访调查。倾听老人们向他讲述沙俄血洗村庄、日俄争夺我们领土,给百姓造成的伤害。这些都更加加深了周恩来对民族危机、人民苦难的了解。

少年周恩来

年,辛亥革命爆发,热血的高亦吾再次率领师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,他走在队伍前面,振臂高呼:

“鞑虏不除,民国不立,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!”

周恩来再次被老师的爱国热情所感染。回校后,他效仿老师,第一个剪掉辫子,表达与旧世界决裂、追随新潮流的决心。同时,他还带头组织学生,追随老师的步伐,上街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胜利而奔走。

辛亥革命胜利后,革命果实被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所窃取,国内再次烽烟四起,国民又一次被推进苦难生活的深渊。周恩来去高亦吾家里的次数,随之越加频繁。两人经常一起彻夜畅谈,讨论中国的革命、中国的未来。

高亦吾时常鼓励周恩来,要像孙中山先生等人那样,为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而努力,要坚持不懈的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。此时,周恩来作为一名爱国青年,越发觉得肩上责任之重。

所以,后来有老师在课上询问学生们,为什么而读书时,有人说是为了光耀门楣,有人说是为了明理,只有周恩来掷地有声的表示: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

袁世凯

年,周恩来从东关模范学校毕业,准备跟随伯父来到天津的南开学校继续读书。离别之前,这对忘年交万分不舍。周恩来还特意到老师高亦吾的家里住了一晚。

当天晚会上,他们聊了很多。高亦吾发出感慨:“有你这样的学生,我愿足矣……”随后,拿出一张自己的照片,送给周恩来留念。后来,高亦吾去世多年后,周恩来还将这张照片拿出来放大,送给高亦吾的夫人留念。

另外,他还在一张制作精良的信笺中央,写下了“翔宇”两个字,送给周恩来。

短短两个字,包含了高亦吾对周恩来的厚望。而周恩来也将老师对自己的殷殷期望刻在心里,用实际行动将其变为现实。此后,周恩来无论是发表文章还是写信,都以“翔宇”署名,用以鞭策自己。

年到年,周恩来一直与高亦吾保持书信来往。他时刻谨记老师的教诲,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。三年后,师生二人再次见面。

周恩来(前排左一)在南开中学课堂上

这一次见面,周恩来已经从南开毕业,并去了日本探索名族复兴之道。回国后,他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,并被天津学联邀请主办《天津学生联合会报》,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。

而高亦吾也早已离开东北,来到北京的京兆伊公署就职。

后来,周恩来领导学生运动,奔走于京津之间。山东戒严司令马良残酷镇压爱国运动,周恩来组织领导学生前往北京请愿。

期间,一些学生代表被捕。为了营救这些学生,他一边与大家一起露宿街头,鼓舞士气。另一方面,他们利用各种社会关系,对被捕学生进行营救。

期间,周恩来找上了在京兆伊公署任职的老师。再次看到周恩来,高亦吾欣喜万分。他看好的学生,此时正如他所愿,正在带领青年一代,担负起改造社会、挽救民族、国家的重任。

得知周恩来需要帮助后,高亦吾当即表示愿意尽其所能相助。于是,他连日四处奔走,通过政要人物疏通关系,同时发动有正义感的社会名人帮助营救学生。最终,在各方压力下,反动当局释放了被捕学生。

李大钊

不久,周恩来等人又成立觉悟社,出版《觉悟》期刊。当时在社会上有很大声望的李大钊,也来这里进行讲话活动,引发极大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